历史

历史

常设仲裁法院与其总部和平宫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1899年,常设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PCA)成立于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为支持常设仲裁法院的使命,创始成员国决定为其专门建造一座法院大楼,即常设仲裁法院的和平宫,旨在鼓励国家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

和平宫的设计产生于一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1903年末,荷兰政府成立了一个咨询与筹备委员会,负责制定适合常设仲裁法院的建筑需求方案。委员会随后考察了多国的法院和图书馆,并于1904年2月通过了初步需求方案。在确定建筑预定地点后,最终的竞赛方案书于1905年8月正式公布,同时成立了一个国际评审团,从全球建筑师提交的216份设计中择优选定。

中标的设计由法国建筑师路易斯·玛丽·科多尼尔(Louis M. Cordonnier)提出,该方案结合了新文艺复兴和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元素,同时融入了象征和平与正义的符号。

和平宫的建造款项由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等著名慈善家私人捐赠,但同时常设仲裁法院的创始国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各国希望通过为常设仲裁法院建造一座庄重的院楼,来展现其对常设仲裁法院的使命的支持。

在1907年的第二次和平会议上,法国代表德斯图内勒·德康斯坦男爵(Baron d’Estournelles de Constant)提议,所有参会国都应捐助和平宫的建设:

“这座新建筑将成为全人类的殿堂。难道不应当用来自各国的材料来建造它吗?如此一来,它的起源将与其目的同样恰当。它将由全世界的资源建成,并为全人类所用。[…]

希腊和意大利可以提供他们的大理石,美洲和亚洲可以贡献他们的木材和贵金属,德国、英国、俄罗斯、法国、日本、西班牙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则可赠送最能体现其民族艺术精华的珍品。每个国家的花费几乎微不足道,但这些赠礼将汇聚成世界上最独特的收藏之一,足以与国际仲裁法院的格调相匹配。

这一提议广受赞同。在1907年10月16日的全体会议上,大会正式表达了希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各缔约国协助建设常设仲裁法院和平宫的愿望。各国将与建筑师协调,为和平宫提供建筑和装饰材料,以及展示其国家工艺精华的艺术品。由此,常设仲裁法院的总部,这一标志着普遍友好与希望的建筑,将由象征各国的赠礼而建成。

这座由花岗岩、砂岩和红砖建成的建筑融合了不同建筑风格元素,象征着创建常设仲裁法院的各国多元文化的融汇。世界各国纷纷捐赠原材料和艺术品,以各自的文化遗产为这座宫殿增添独特风采。意大利提供了大理石,挪威和瑞典贡献了花岗岩,而德国捐赠了铁制大门。巴西赠送了用于镶板装饰的珍贵木材,瑞士则捐赠了钟楼上的时钟,时钟上铭刻着:“愿我的钟声宣扬和平之音”(“Möchte ich mit meiner Geläut den aufrichtigen Frieden verkünden”)。这些捐赠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更代表了常设仲裁法院创始国对和平与正义理想的共同承诺。

和平宫的内部陈设如同一幅艺术珍宝荟萃的拼图,展现了常设仲裁法院创始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日本赠送的精美的丝绸壁毯,常设仲裁法院行政理事会会议厅的墙面因此生辉——这份绚丽的织锦倾注了四万八千名技艺精湛的工匠五年的心血。整块地板由来自土耳其的一块赫里克(Hereke)地毯铺就而成,华美的图案体现了土耳其悠久的纺织艺术传统。丹麦赠送了一座陶瓷喷泉,中国赠予了珍贵的清朝景泰蓝瓷瓶,而彩色玻璃花窗则是多国共同赠送的礼物,每一扇窗都绘有以正义与和平为主题的画面。

自1913年起,和平宫便是常设仲裁法院国际事务局的总部,1946年起,国际法院亦座落于此。除此之外,和平宫还是常设仲裁法院的主要庭审场所,每年承办数十场国际仲裁庭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