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与赠礼

和平宫的内部陈设如同一幅艺术珍宝荟萃的拼图,展现了常设仲裁法院创始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 绘画

《威廉明娜女王画像》,扬·滕·卡特(Jan ten Kate Sr.)绘于约1900年

这幅画作描绘了年轻君主时期的威廉明娜女王,她手持象征和平的棕榈枝,,背景是荷兰海牙的席凡宁恩海滩。

常设仲裁法院的成立,作为1899年的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的成果,标志着国际外交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威廉明娜女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除了在外交上对由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发起的会议提供支持,她还提供豪斯登堡(Huis Ten Bosch)作为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的举办场地。她对国际和平与正义事业的承诺与奉献,对会议的成功举办不可或缺,也最终促成了常设仲裁法院的成立。

为纪念威廉明娜女王的贡献和支持,常设仲裁法院成立后首先着手的事项之一,就是请画家扬·滕·卡特(Jan ten Kate)为年轻的女王画像,并收藏于当时常设仲裁法院的首间办公室中,即海牙Prinsegracht 71号。

1913年,和平宫正式作为常设仲裁法院总部启用时,威廉明娜女王主持了开幕典礼,她的画像也随之移至和平宫,并安置于秘书长办公室内。

《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画像》(俄罗斯画派,约1900年)

尼古拉二世沙皇也是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关键人物之一——会议正是由他发起。

在常设仲裁法院成立后不久,尼古拉二世亲自为其赠送了一幅自己的全身画像。在和平宫建设期间,这幅画被放置于常设仲裁法院位于Prinsegracht 71号的临时办公室内的显著位置。如今,这幅画像悬挂在常设仲裁法院的其中一个庭审室内,即小法庭(Small Courtroom)。

费迪南德·波尔(Ferdinand Bol)画作

费迪南德·波尔(Ferdinand Bol,1616–1680)是来自多德雷赫特(Dordrecht)的著名荷兰画家和版画师。他师从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事了不少重要委托,包括为新建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创作画作,以及为海军上将米希尔·德·鲁伊特(Michiel de Ruyter)绘制了多幅肖像。波尔在肖像画和历史画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其作品被荷兰国立博物馆和伦敦国家美术馆等多家博物馆珍藏,并备受推崇。

1660年代,来自乌得勒支(Utrecht)的富人遗孀雅各巴·兰普辛斯(Jacoba Lampsins,1613/14–1667)委托波尔为她位于新运河街(Nieuwegracht)的豪宅会客厅绘制了四幅大型历史画。雅各巴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且颇具影响力的加尔文教派家族。为躲避八十年战争期间天主教西班牙的暴力与宗教迫害,她的家族迁至泽兰省(Zeeland),而她本人也出生于此地。

这几幅历史画作的场景与雅各巴的生平息息相关。第一幅画描绘了特洛伊陷落后的幸存者埃涅阿斯从女神维纳斯手中接过一副盔甲,开始他的旅程,最终成为罗马的奠基人。与埃涅阿斯相似,雅各巴的家族也被迫逃离家园。值得一提的是,雅各巴祖辈的家乡奥斯坦德(Ostend)在当时被比作“新特洛伊”(Nova Troja),因其受到西班牙的长期围困及血腥征服。

另外两幅画作描绘了“巴比伦王”居鲁士大帝归还耶路撒冷圣殿的财宝,帮助以色列人踏上前往应许之地的旅程;以及法老的女儿在尼罗河中发现摩西的场景,摩西被母亲隐藏在芦苇篮中以躲避法老对犹太人的迫害。

天花板画作,杰拉德·德·莱雷西(Gerard de Lairesse)绘

杰拉德·德·莱雷西(Gerard de Lairesse,1640-1711)是一位佛兰芒裔的荷兰画家、版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以其古典风格和寓意深刻的作品闻名。他生于列日,约1665年迁至阿姆斯特丹,逐渐以装饰画家的身份崭露头角。他的画风最初深受伦勃朗的影响,后来转向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他以古代主题的精美装饰画点缀了阿姆斯特丹的宅邸和宫殿。

1672年,杰拉德·德·莱雷西为阿姆斯特丹前市长安德里斯·德·格雷夫(Andries de Graeff)创作了一组宏伟的三联天花板画。这些画作是为市长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宅邸所作,旨在颂扬德·格雷夫家族作为荷兰共和国保护者的角色。这组画作分别题为《团结》(Unity)、《贸易自由》(Freedom of Trade)和《抵御危险》(Protection from Danger),以寓意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荷兰共和国的政治理想。

和平宫在建设期间购入了这些天花板画作,作为常设仲裁法院总部的珍贵装饰,完美契合常设仲裁法院促进和平与全球正义的使命。

《牧歌》,戴维·布雷斯(David Bles)绘

这副名为《牧歌》(Bergerie)的田园风景画,由画家的遗孀布雷斯太太赠送,目前被镶嵌在常设仲裁法院秘书长办公室壁炉的上方。

戴维·约瑟夫·布雷斯(David Joseph Bles,1821–1899)是一位以风俗画闻名的荷兰画家。他曾在海牙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赴巴黎深造,专注于捕捉细腻、生动的人物场景。布雷斯在其生前备受尊崇,自1845年起成为阿姆斯特丹皇家学院的成员,直至1899年去世——同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常设仲裁法院由此成立。

几年后,画家的遗孀布雷斯太太将这幅田园风景画赠予常设仲裁法院以装饰其总部。时至今日,这幅画作仍点缀着常设仲裁法院秘书长的办公室。

《和平》,欧仁·希戈(Eugène Chigot)绘

欧仁·亨利·亚历山大·希戈(Eugène Henri Alexandre Chigot)是一位杰出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以其风景画和海洋画闻名。他出身于艺术世家,曾就读于巴黎著名的美术学院,深受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的影响。

1891年,希戈被任命为政府官方画家,创作了一系列纪念性画作,描绘了诸如俄罗斯海军上将西奥多·阿韦兰(Theodor Avellan)访问法国土伦(Toulon),以及法国总统菲利·福尔(Félix Faure)前往俄罗斯会见沙皇并巩固法俄同盟等重要事件。

1913年,法国政府将希戈的一幅大型画作《和平》赠予新落成的常设仲裁法院总部——和平宫。《和平》展现了一幅田园诗般的宁静乡村景象,象征着和平的理想与愿景。

《仲裁实现和平》,保罗-阿尔伯特·贝斯纳德(Paul-Albert Besnard)绘

法国政府还委托创作了另一幅画作以赠予装饰常设仲裁法院的院楼。这幅由法国艺术家保罗-阿尔伯特·贝斯纳德(Paul-Albert Besnard)创作的大型画作名为《仲裁实现和平》(La Paix par l’Arbitrage),其中描绘了一场仲裁的场景。

画面中央是和平女神厄瑞涅,她怀抱着财富之神普路托斯。在她两侧,骑马的两名武士代表争端双方。画面上方,两位辩护者向身穿红袍的仲裁者陈述各自的主张。天空中隐约可见的天平象征着正义。画中的仲裁者倾向于那位较弱、赤脚的骑士,传递了这样一个理念:正义能够让弱者在没有武力的情况下胜出。

• 挂毯与地毯

日本丝绸壁毯

常设仲裁法院的行政理事会会议厅也被非正式称为“日本厅”,这一别名来源于其墙面上的精致丝绸壁毯。

这些壁毯题为《暮春初夏百花百鸟图》,由日本政府赠送,采用“织锦”(Tsuzure Nishiki)工艺中的小圈丝线织绣方式,由四万八千六百名日本匠人历时四年手工编织完成。挂毯工艺精湛,展现了日本传统技艺的极致水平。

“和平颂歌”挂毯

这幅挂毯由法国艺术家吕克-奥利维尔·默森(Luc-Olivier Merson)设计,并由法国赠送。挂毯的画稿描绘了和平女神端坐于王座之上,四周环绕着人类美德的象征形象。在她的脚下,战争之神马尔斯的败落身影象征着和平战胜了冲突:和平女神夺走了他的剑,并将剑放在自己的膝上。画面底部,杂草正吞噬战争的武器,进一步传达了和平压倒战争的寓意。

然而,命运的安排令人唏嘘。吕克-奥利维尔·默森于1920年去世,未能最终完成这件作品。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离开海牙,终其一生未能返回。因此,后人决定将这件作品保留为未完成的状态,以此象征战争对艺术乃至全人类事业所带来的损失。

赫里克地毯

1911年,奥斯曼帝国向常设仲裁法院行政理事会会议厅赠送了一块由赫里克皇家工坊(Hereke Imperial Manufacture)制作的大型地毯。这块地毯面积达161.5平方米(1,738平方英尺),重逾700公斤(1,543磅),据称是除土耳其之外,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地毯。目前,这块地毯正在进行全面修复。

赫里克皇家工坊由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Abdülmecid I)于1841年创立,专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畔的多尔玛巴赫切宫(Dolmabahçe Palace)制作所有纺织品。他从帝国内召集了最优秀的艺术家和地毯编织工匠,在赫里克制作高品质的地毯和独特图案的大型地毯。在多尔玛巴赫切宫的装饰工作完成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常将赫里克地毯作为礼物赠予到访的皇室成员、贵族和政要。

• 彩色玻璃花窗

俯瞰中央楼梯的彩色玻璃窗

中央楼梯上方的七扇彩色玻璃窗是荷兰的赠礼,由代尔夫特(Delft)的Schouten公司旗下的Prinsenhof工坊制作。中央的窗户描绘了对和平与正义的颂扬。而随着视线从中间向两侧移动,玻璃窗逐渐展现出战争的恐怖景象。窗户下方的拉丁铭文进一步强调了这一主题:

o  顶部中央的窗上绘有和平女神,太阳在其背后升起,金光四射;窗格下方的拉丁铭文写着:“Pax in Terris”(和平于世)。她的左侧是“Justitia Victrix”(胜利的正义),右侧是“Sapientia Monens”(劝诫的智慧)。

o  这些窗户的左侧写有“Novus rerum nascitur ordo”(新世界秩序已诞生),右侧写有“Voluntatis sententia”(意志的表达)。和平下方的窗格包括“Iris”(彩虹)和“Scientiae”(科学);正义下方的窗格是“Terra”(大地)和“Mare”(海洋);右侧是“Industria”(工业)和“Mercatura”(商业)。

o  最外侧窗户上,左侧是“Fatum supremum”(死亡作为战争的结束),右侧是“Furor belli”(战争之怒)。

大法庭的彩绘玻璃窗

大不列颠作为常设仲裁法院的创始国之一,赠送了由苏格兰著名艺术家道格拉斯·斯特拉坎(Douglas Strachan)创作的四幅大型彩绘玻璃花窗,用以装饰法院总部,位于大法庭(Great Hall of Justice)。

这些彩绘玻璃花窗描绘了和平理想在四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第一扇窗描绘了原始时代;第二扇窗代表了征服时代;第三扇窗位于右侧,反映了“当下”,指的是20世纪初和平宫建造之时;最右侧的则描绘了一个和平既已实现的未来,象征着一个由国际法和正义塑造的世界。

• 灯具

立式烛台

奥地利捐赠了装饰中央楼梯的镀金青铜落地吊灯。这些落地吊灯由著名的维也纳贝恩多夫金属公司(Berndorfer Metall Company)制造。该公司还曾为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更为人知的名字是茜茜公主)提供精美的餐具,这些餐具至今仍在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Hofburg)中展出,而霍夫堡也正是常设仲裁法院维也纳办公室的所在地。

墙壁烛台

两盏雄伟的灯具装饰着中央楼梯的墙面:这两件青铜浮雕由B·英根豪斯(B. Ingenhousz)设计,F·W·布拉特(F.W. Braat)制作,分别代表西方和东方文明。

除了照明的实用功能外,这些烛台灯还象征着启蒙与和平,每个烛台上都刻有“Pax”(和平)和“Lex”(法律)的铭文。

• 花瓶

俄罗斯花瓶

俄罗斯花瓶由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捐赠,花瓶两侧刻有沙皇的名字以及罗曼诺夫家族的徽章和双头帝国鹰。花瓶重约3.5吨,由来自俄罗斯西部乌拉尔山脉的纯碧玉石制成。

它的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被放在和平宫的奠基石的正上方,以表彰沙皇在呼吁召开1899年海牙和平会议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常设仲裁法院正是通过该会议成立。

马约里卡瓷瓶

匈牙利捐赠了四座大型马约里卡(Majolica)瓷瓶,这些瓷瓶来自匈牙利南部佩奇(Pécs)著名的佐尔奈制造厂(Zsolnay Manufacture)。

瓷瓶顶部饰有匈牙利王冠,瓶身上的红色和蓝色装饰象征着和平与正义,而猫头鹰和狮子则代表着智慧与力量。

罗森堡瓷瓶

五尊摆放在中央楼梯平台上的新艺术风格瓷瓶由皇家罗森堡陶艺厂(Royal Rozenburg Pottery)制作,它们由阿姆斯特丹市捐赠,以纪念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

每只瓷瓶都手绘有与海牙和平会议相关的重要象征和地点,如会议举办地豪斯登堡宫殿(Palace Huis ten Bosch),荷兰政府所在地海牙费弗贝尔格(Vijverberg)以及阿姆斯特丹的格伦布瓦尔街(Groenburgwal),以向东道主国家的首都致敬。其中三只瓷瓶的瓶盖呈圆顶状,形似俄罗斯教堂,象征着俄罗斯在发起此次会议中的关键作用。其他两只瓷瓶则分别纪念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和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彰显他们对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和常设仲裁法院创立的贡献。

中国清朝瓷瓶和景泰蓝香炉

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委托北京工业学会(Institution industrielle de Pékin)为常设仲裁法院总部制作了两尊陶瓷花瓶和两只香炉,它们被放置在常设仲裁法院行政理事会会议厅中的显著位置。

香炉采用传统的景泰蓝技艺装饰。景泰蓝是通过在金属表面上放置金属丝,形成隔层,然后填充釉料来创作的。景泰蓝作品在皇宫中因其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设计而广受欢迎,它们通常带有吉祥图饰,如花卉、动物和宗教图案。

这两尊尺寸超常的大瓷瓶采用了极为珍贵的“粉彩”风格,绘有如牡丹、菊花、雏菊、秋海棠等盛开的植物及其他奇异花卉。瓶身配有两只呈爬行状的“赤龙”(一种年轻的无角龙,象征着力量)形状的绿松石釉把手,瓶身中央装饰有一条五爪龙,五爪龙是皇家象征,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仅供中国皇帝使用,以体现其神圣的统治权。在清朝时期,只有皇帝能使用五爪龙,而三爪或四爪龙则是贵族和官员的专用。

这些瓷瓶在清朝时期常作为外交礼物赠送,象征着中国的友好情谊及其丰富的艺术遗产,体现了文化底蕴和帝国威仪。

• 雕塑

安第斯基督像

这是阿根廷赠送的由比利时雕塑家朱尔斯·拉加埃(Jules Lagae)创作的雕塑,是对阿根廷和智利边界上、安第斯山脉顶部基督像原型的缩小版复制品。原雕像于1905年用大炮熔化而成的青铜铸造,以庆祝两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界争端,象征着两国的和平与团结。

北极熊喷泉

丹麦赠送了一座壮观的喷泉,置于和平宫的内部庭院。其被称为“北极熊喷泉”,由丹麦皇家瓷厂当时新任厂长阿诺德·克罗格(Arnold Krog)监制。

这个由卡尔·约翰·博内森(Carl Johan Bonessen,1868-1933)设计的喷泉形状为一个圆形水池,边缘由红色花岗岩制成,上面装饰着多只北极熊和海狮的陶瓷雕塑,这些瓷雕均由丹麦皇家瓷厂(也即知名的“皇家哥本哈根”)制作。

“正义实现和平”雕像

这尊白色大理石雕像位于中央楼梯上方,是由美国赠送的礼物之一。雕塑家安德鲁·奥康纳(Andrew O’Connor)将其命名为“正义实现和平”。这尊雕像呈现了一位现代化的正义女神形象,摒弃了传统的天平、剑和眼罩,而以手上的戒指象征和平与正义的统一。

和平女神雕像

波兰赠送的大理石雕像为罗马和平女神(Pax),由雕塑家爱德华·维蒂格(Edward Wittig)创作。一尊类似的雕像现存于华沙国家美术馆。

克诺索斯王座

希腊赠予常设仲裁法院的是一件白色大理石王座,它是发现于克里特岛(Crete)的著名克诺索斯王座(Knossos Throne)的复制品。该王座的发现时间恰逢1899年常设仲裁法院成立前后。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亚瑟·埃文斯爵士(Sir Arthur Evans)在克里特岛发掘出这张王座,它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王座,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纪。该王座位于克诺索斯米诺斯宫的中心,起初被认为属于传说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Minos)。

“战争幽灵”雕像

在智利于1907年成为常设仲裁法院的缔约国后不久,智利政府为新落成的法院总部赠送了一座名为“战争幽灵”(Le Spectre de la Guerre)的雕塑。

这座高4.5米的纪念雕塑描绘了战争毁灭性的力量和挥之不去的阴影,它矗立在花园的一角,与周围象征和平的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雕塑家丽贝卡·马特·贝洛(Rebeca Matte Bello,1875-1929)的作品以情感浓烈的风格突显战争的恐怖与破坏力。她不仅是第一位从事雕塑工作的智利女性,也是第一位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教授的智利人。

•  其他礼物

澳大利亚书桌

澳大利亚联邦赠予常设仲裁法院总部一张书桌。

该书桌采用了澳大利亚各种装饰性木材制成,包括西澳大利亚的嘉拉木(jarrah)、塔斯马尼亚的蓝桉、新南威尔士的雪松、维多利亚的黑木和丝橡木,以及昆士兰的山毛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红桉镶嵌木(现已呈黑色),它取自20世纪初在墨尔本挖掘出的古老木板路的部分木材。此外,镶嵌装饰还使用了缎木、红桉、珍珠母、绿松石和纯金。面板上还镶嵌了麝香木和野橄榄木。

书桌边缘的雕刻带具有鲜明的澳大利亚特色,包括桉树叶和金合欢,并刻有各州的本地植物,如圣诞铃、红花桉、红火球帝王花(waratah)、垫状花和法兰绒花。雕刻还以实物尺寸表现了一些澳大利亚特有的小型有袋动物,如跳鼠、飞行松鼠、长吻负鼠、刷尾负鼠以及一些鸟类。银制手柄亦采用了澳大利亚动物的造型,并以丰富的细节雕琢而成。

澳大利亚墨水台

除了装饰华美的书桌,澳大利亚还赠送了一座由黄金、白银和彩色珐琅制成的墨水台。台面刻有代表澳大利亚各州的金质和珐琅盾徽,周围环绕着象征桉树叶的浮雕带。两只墨水瓶之间是一座金制的澳大利亚国徽模型,国徽上的盾牌为珐琅工艺制作,顶部的银制边饰精心雕刻成桉树叶、金合欢和小负鼠形象。

西班牙的十二座银制墨水台

1914年,西班牙向常设仲裁法院赠送了十二座方形银制墨水台。这些墨水台由著名银匠路易斯·埃斯普涅斯(Luis Espuñes)制作,装饰有西班牙国徽,供常设仲裁法院行政理事会会议使用。

银制器物常被用作外交礼品,体现一国的艺术传统与友好意愿。这些墨水台至今仍被常设仲裁法院使用,象征着西班牙对国际外交与合作的承诺。

泰国的象牙

泰国(当时称暹罗王国)赠送了一对象牙,象牙上镶嵌有银带,上刻该国国徽及铭文“暹罗国王赠送”(Don de S.M. le Roi de Siam)。

象牙赠礼是泰国“象外交”的重要体现,是泰国当时其重要的文化和外交实践,常为泰国君主所用。赠予象牙或大象被认为是友谊的象征及促进外交关系的途径,尤其是白象,因为它们被认为是繁荣与幸运的象征。

泰国的墨水台

除了象牙,泰国国王还赠送了两座精美的镀金墨水台。将墨水台作为外交赠礼,凸显了书信、对话和和平解决争端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